一直以來,ResonCare的臨床研究非常平順與豐碩,常掛心的卻是:臨床研究成果能否讓需要的人也得到?我們認為,有無得到幫助是使用者最切身的需要,雖不是法律規定,卻是我們良知上的催促。
藥物廣告所宣稱的療效,使用者是否一定得的到?療效的層次是症狀控制,還是治本、痊癒?會不會有副作用?回答的就不如廣告的鏗鏘有力!2010年9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,威而鋼對逾半數陽痿男子無效,理由是他們的睪丸酮濃度過低。即便是醫師,多數不知睪丸酮太低,使用威而鋼無效,更何況一般大眾!由於法律容許廣告療效,法律猶如協助欺騙這逾半數的人。
因此,療效的主張,法律實在是不得已的最低標準;使用者不一定得的到藥物訴求的療效;臨床研究的成果不一定會再現於使用者身上;使用者看見、得到才是療效判別的真標準,而且療效層次要能達到治本、痊癒才是使用者的真正需要!
為了尋求最佳療效,我們認為,必須積極的做好查詢、第二意見諮詢、觀察、紀錄、、等實證工作,並依此自主的抉擇開始、繼續或終止醫病關係。我們需要的只是最原始的方法:實證,並願意自己擔負起最基本的責任:自主!
辨別療效層次
首先,要能辨別不同的療效層次:治標、治本、痊癒及斷根等四個層次。治標乃在於病症的控制或緩解,一般說來,治療方法無法停止;治本不只緩解病症,對於病因、病根也有所改善,治療手段一旦停止,病症會比沒治療前
在求醫的路上,無論是治標、治本、痊癒或斷根都要感恩,只要不放棄,並堅持實證與自主的作為下,終將尋回健康與希望!
掌握自癒力指標
人生病時睡眠、食慾、排便、腦力、體力或情緒等會有幾個先受到影響,當病快好時,受影響的會先恢復,症狀才會完全康復。我們稱「食慾、排便、睡眠、體力、腦力、情緒」為六大自癒力指標。
針對這六項指標,到目前為止,沒有一個儀器比我們自己的評估更快、更準。掌握六大自癒力指標,讓我們瞭解病情發展的好壞、治療方案是否有效、有無副作用,賦予我們更多實證與自主的能力。
自主症狀評估
通常一位醫生在三小時內要看五十位病人,每位病患平均只分得3.6分鐘。這麼短的時間內,醫生要聽病人陳述、做診斷、解說病情、寫病歷、開處方,出錯在所難免。能夠操之在己的部份,就只剩如何有效的描述症狀。由於用講的比較慢也比較沒組織,因此建議用寫的。寫什麼呢?包括底下三大部份:
一、 | 症狀描述,包含部位、程度、持續時間及對生活或工作的影響等 |
二、 | 發生頻率,可依次/天、天/週或x/10次,看何者較合適。一般人在症狀描述傾向二分法:有/沒有、痛/不痛,而往往忽略評估發生的頻率。發生頻率的連續性變化才是症狀的最自然發展過程,也是療法能否成為治本方案的重要指標。 |
三、 | 好發狀況,一方面提供醫護專業人員診斷之用,另一方面當療法進行到一定時候,只要評估好發狀況出現時,症狀有否較和緩、減少或甚至不發生,即可知道該療法是否可以治本。 |
辨識健康恢復期、善用控管指標
辨識健康的恢復過程已經來到哪一個階段,方便自己做適當的因應:
1. 等待好轉期:等待身體康復的起始期。
2. 快速恢復期:症狀改善速度與程度快又明顯。
3. 和緩鞏固期:此期目的為鞏固改善成果,雖改善速度較緩,但若任意中斷,既有改善成果將不易確保。
4. 飽和維持期:飽和維持期:此期來到一個方案能夠改善的頂點,必須換不同方案或停一下,以便辨識療效的頂點可維持多久。
辨識健康恢復的不同期別,有助於療程中階段性控管指標的設定,譬如:等待好轉的時間最長為多久;若看不到好轉現象,最多容許調整幾次方案;最長多久不再進步,就表示已達療效的飽和狀態,就是使用再久也將不再進步等等。雖然各階段長短及最終療效會因治療方案、病症及患者的能量感傳特性而有不同,但這些控管指標將可提供患者具體可行的實證性自主健康管理作為,而有利於醫病雙方良性溝通與互信。